钢铁煤化工工程技术创新和学科发展仍有较大发展空间
2017-09-08 16:19 中国钢铁新闻网 系统管理员
“长期来看,焦炭、焦煤还将在钢铁产业链能源结构中占据主导地位。”在9月7日于北京举办的2017钢铁煤化工可持续发展国际论坛上,与会专家认为。
本次论坛由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主办,旨在通过行业内外共同探讨适用于经济新常态下的“钢铁煤化工可持续发展工业之路”,促进钢铁、煤化工行业的国际技术交流,提升行业可持续发展水平。
论坛围绕钢铁、煤化工行业的“宏观经济与政策”,“煤化工产业——全生命周期提质增效”,“钢铁工业绿色创新可续持发展”,“钢铁、煤化工领域环保及相关领域绿色发展”四大专题展开,推广交流国内外钢铁、煤化工行业的新技术、新装备、新方法、新成果。
中国工程院院士张懿在致开幕辞时指出,钢铁煤化工是国民经济基础的主要部分,关系到国家总体工业水平和在世界可持续发展的地位。目前钢铁煤化工面临行业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钢铁煤化工行业在工程技术的创新和学科发展的持续性方面,还有非常大的发展空间。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副所长齐涛表示,煤化工在我国化工体系占有重要地位,30%-40%苯、烯烃、乙二醇等产品均来自煤化工,我国以煤为主导的能源结构、以煤为主导的化工体系,在50-100年之内很难改变。
齐涛称,我国钢铁行业世界第一、煤化工也是世界第一,但尚未形成中国大产业的理论体系、技术体系及过程工艺4.0。通过我国资源利用模式变革,推动我国新材料、新能源、重大装备等发展模式的变革,为我国提供低成本、高质量、绿色的产品,保证我国工业的快速发展,这是过程所现在思考的主要问题。在“宏观经济与政策”专题中,中国工程院院士、火箭军后勤科学技术研究所教授侯立安,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工业环保促进会会长杨朝飞分别就“中国环保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国家环保政策与企业发展”进行主旨报告,中科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研究员、北京市过程污染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曹宏斌作题为“钢铁水污染低成本系统控制的思考”的报告,讲述如何针对我国国情通过科技进步,以先进适用的技术低成本控制污染,让环保、经济、就业相互包容,使钢铁和城市实现融合发展。
论坛还以圆桌论坛的形式,邀请大会报告专家、行业专家、企业家代表一起就钢铁煤化工行业的环保要求、技术需求和创新、装备提升,行业相关标准的制定、宏观政策导向、供需关系、价格走势等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和交流,从不同的专业角度解读企业生产中的难题,切实解决行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5位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30余位国际知名钢铁、煤化工领域专家以及鞍钢、宝钢、邯钢等大型钢铁企业,大唐、神华、云煤等知名煤化工企业汇聚一堂,共同就传统产业的绿色化升级进行探讨和交流。
此外,在论坛上还举行了“可持续发展智库”成立仪式。“可持续发展智库”旨在聚合钢铁、煤化工、环保等工业领域的技术专家,与政府、行业协会等管理、支撑单位,在定期会议的基础上,提供行业间交流、讨论、咨询的长效平台,为中国钢铁、煤化工产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提供政策、产业、科研、技术、金融支撑。
华邦建设(www.hb2003.com)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