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邦建设

主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动态 > 2007年至2017年粗钢集中度指标分阶段特点分析

2007年至2017年粗钢集中度指标分阶段特点分析

2018-04-26 11:22 中国钢铁新闻网 系统管理员

  目前国内通用的钢铁工业集中度指标采用的是粗钢集中度指标。以各年度12月份《中国钢铁工业统计月报》所发布(由国家统计局授权钢铁协会发布)的当年度全国粗钢产量为该年度粗钢集中度指标的母项,并根据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会员企业上报给钢铁协会的年度粗钢产量及各个会员企业统计口径来确定粗钢集中度指标的子项,据此所计算出的粗钢集中度指标统称为表观性粗钢集中度指标。本文根据2007年至2017年各年度表观性粗钢集中度指标的增减情况进行时间阶段划分,对并从粗钢产量增减、钢铁行业效益、钢材价格走势等三个方面对各个阶段的粗钢集中度指标变化特点进行对比分析。

  一、近11年粗钢集中度指标三个阶段的划分

  2007年至2017年,这11年粗钢集中度指标变化呈现三个较明显的阶段:第一阶段是从2007年至2011年。在这一阶段性粗钢集中度指标基本是逐年上升的态势,并于2011年达到近11年的峰值。2011年前5家钢铁企业粗钢集中度为33.71%,前10家为49.20%,前15家为58.10%;第二阶段是从2012年至2016年,在该阶段粗钢集中度指标连续5年下降,且2016年粗钢集中度指标创近11年来的最低值。2016年前5家钢铁企业粗钢集中度为21.89%,前10家为34.09%,前15家为42.49%,分别较2011年的最高值下降了11.82个百分点、15.11个百分点、15.61个百分点;2017年则可以看作是第三阶段的起点。2017年前5家钢铁企业粗钢集中度为25.21%,前10家为36.94%,前15家为到45.40%,分别较2016年提高了3.32个百分点、2.85个百分点、2.85个百分点,并高于2014年、2015年,达到了2013年粗钢集中度指标的水平。

  二、各个阶段粗钢产量增速、行业效益、钢材价格走势的差异性

  粗钢集中度指标在这三个阶段呈现截然不同的走势,必然与这三个阶段的行业生产、行业效益及市场环境密切相关。对三个阶段的粗钢产量同口径同比情况进行分析可知:第一阶段有4个年度的粗钢产量同口径同比增速保持在8%以上,仅2008年粗钢产量同口径同比增长1.1%。第二阶段有4个年度的粗钢产量同口径同比增速都低于4%,仅2013年粗钢产量同口径同比增速超过了4%(仅为7.5%)。总体看第一阶段各年度粗钢产量增速的算术平均值为9.7%,第二阶段各年度粗钢产量增速的算术平均值为2.08%,第一阶段要高出第二阶段7.62个百分点;2017年粗钢产量同口径同比5.7%,这一增速低于第一阶段的算术平均值(仅高于2008年),但高于第二阶段的算术平均值(仅低于2013年)。

  对三个阶段的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销售利润率进行对比可知:第一阶段有4个年度的销售利润率超过了2.6%,仅2009年销售利润率(为2.1%)低于2.6%。第一阶段2007年销售利润率高达5.5%,是近11年的最高值;第二阶段有4个年度的销售利润率低于2.6%,其中2015年销售利润率低至0.81%,是近11年的最低值。第二阶仅2016年销售利润率(为2.63%)高于2.6%。总体看第一阶段各年度销售利润率的算术平均值为3.25%,第二阶各年度段销售利润率的算术平均值为1.92%,第一阶段要高出第二阶段1.33个百分点,即第一阶段钢铁行业盈利水平要明显好于第二阶段;2017年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销售利润率为5.07%,仅低于2007年,明显好于第一阶段、第二阶段的算术平均值。

  对三个阶段的钢材综合价格指数(CSPI)当月值进行对比可知:如果第一阶段剔除2008年钢材价格的“波峰”,则第一阶段钢材价格指数呈现较好的动态上升趋势,其中2007年、2009年钢材价格指数基本在100至120之间波动,2010年、2011年钢材价格指数基本呈逐月上升的态势。从2011年10月起,钢材价格指数有所回落,但2011年12月的钢材价格指数依然保持120左右,属于历史上的高价格区间;第二阶段前4年钢材价格指数呈现下跌的态势,并于2015年11月跌至近11年的最低点(56.19)。2016年钢材价格指数基本呈逐月上升的态势,并于2016年12月升至99.51,但2016年钢材价格指数的月度算术平均值仅为73,仅高于2015年(月均值为69),依然属于历史上的低价格区间。总体看第一阶段钢材价格指数月度算术平均值为120,剔除2008年价格波峰后钢材价格指数月度算术平均值为117。第二阶段钢材价格指数月度算术平均值为90,第一阶段钢材价格指数月度平均值至少高出第二阶段27(个点)以上,即第一阶段钢铁价格水平明显好于第二阶段。

  2017年钢材价格指数呈现动态上升的态势,从2017年1月的99.87上升至2017年12月的121.8,与2010年钢材价格指数走势较为相近。2017年钢材价格指数月度算术平均值为108(见图4),优于第二阶段4个年份的月度算术平均值(仅低于2012年),同时低于第一阶段4个年份(仅优于2009年)的月度算术平均值。因此,2017年钢材价格指数整体优于第二阶段,但逊于第一阶段,且各月价格指数走势与第一阶段后3年有所接近,但完全区别于第二阶段的头4年。

  三、粗钢集中度指标与产量增速、行业效益、价格走势的关联性分析

  1.第一阶段粗钢集中度指标与价格走势等因素的关联性分析

  第一阶段钢材价格指数整体呈上升态势(剔除2008年的价格波峰),而且第一阶段钢材价格指数月度算术平均值为120,而且各年的钢材价格指数月度算术平均值都保持在100以上,表明这5年钢材市场需求总体向好,一方面钢材需求的持续增长拉动了粗钢产量的增长,另一方面供需保持动态平衡,支撑了钢材价格的适度增长;行业销售利润率虽然总体呈下降的态势,但粗钢产量的增长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钢材价格下跌对行业总利润的负面影响,而且这5年行业销售利润率的年度算术平均值高达3.25%。在这样的背景下,多数钢铁企业对行业未来发展预期看好,企业扩大产能规模的意愿较为突出。扩大产能规模一是通过固定资产投资来新增产能,二是通过兼并重组以资本为纽带来控制更多的存量产能。因此,在第一阶段很多优势企业通过上述两个途径实现了产能与产量的双重提升,进而推动了粗钢集中度指标的提升。

  第一阶段粗钢集中度上涨幅度最大的两个年度依次是2008年、2010年。影响2008年钢铁产业粗钢集中度指标提升的主要因素是钢铁企业重组。如宝钢集团、武钢集团通过企业重组方式大幅度地提高了本企业年度粗钢生产规模,两家企业的粗钢产量增量(即被重组企业的产量规模)分别达到686.5万吨、754.78万吨;唐钢与邯钢等钢铁企业合并成立河北钢铁集团,济钢与莱钢合并成立山东钢铁集团,产生了更大规模的钢铁企业。如果未有上述企业重组事件发生,则调整后的2008年前5家、前10家、前15家粗钢集中度指标会分别较调整前下降4.5个百分点、6.51个百分点、5.69个百分点。企业重组使2008年前5家、前10家、前15家粗钢集中度指标较2007年分别提高了4.49个百分点、5.84个百分点、5.08个百分点。

  2010年钢铁产业粗钢集中指标的提升得益于大型企业集团产能扩张、企业重组双重因素的影响。首钢集团、武钢集团、宝钢集团2010年粗钢产量增量均超过500万吨,如果前15家钢铁企业粗钢产量保持2009年水平,则调整后的2010年前5家、前10家、前15家粗钢集中度指标会分别较调整前下降3.62个百分点、5.41个百分点、6.17个百分点;如果鞍钢、本钢、首钢、河北钢铁集团等企业未发生重组事件,同时假定渤海钢铁集团也没有成立,则据此调整后的2010年前5家、前10家、前15家粗钢集中度指标会分别较调整前下降3.1个百分点、4.16个百分点、5.27个百分点。企业增产及企业重组使2010年前5家、前10家、前15家粗钢集中度指标较2009年分别提高了3.54个百分点、5.14个百分点、5.70个百分点。

  2.第二阶段粗钢集中度指标与价格走势等因素的关联性分析

  第二阶段钢材价格指数在前4年整体呈下降态势,表明从2012年起钢材市场中供大于求的矛盾开始显现,从2014年起粗钢消费总量保持相对稳定,而产能却在前4年持续增长,供大于求的矛盾在2015年进一步激化,受此影响粗钢产量增速出现了回落,而且行业盈利水平持续下滑,如2015年粗钢产量同口径同比下降了2.3%,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销售利润率降至0.81%。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多数钢铁企业保自身生存成为第一要务,优势钢铁企业兼并重组的意愿大为降低,甚至部分非实质性重组在困难时期出现解体;同时受盈利水平下降的影响,部分大型钢铁企业的控产与减产成为常态。企业集团解体及企业粗钢产量下降必然导致粗钢集中度指标的下降。

  2016年的钢材价格在2015年超低水平的基础上出现了逐月回升的态势,关键性影响因素是钢铁行业去产能工作的开展有效抑制了钢铁过剩产能的恶性释放。但是2016年上半年各月钢材价格指数保持在70以下,与2015年下半年各月的价格指数水平接近,且2016年钢材价格指数的月度算术平均值仅为73。因此,2016年钢材市场虽然出现了价格好转的迹象,行业销售利润率上升至2.63%,但由于钢材价格依然处于历史上的低位,这时即使价格指数走势呈现一定的上升势头,但多数钢铁企业在上半年对行业未来发展的预期存有种种疑惑,一些钢铁企业对行业未来发展依然信心不足,受此影响优势企业通过企业重组扩大产能的意愿亦不强烈。

  第二阶段粗钢集中度指标下降幅度最大的两个年度依次是2012年、2013年。影响2012年钢铁产业粗钢集中度指标下降的主要因素是大型企业集团减产,如前5家钢铁企业粗钢产量合计减产444.9万吨,前10家企业粗钢产量合计减产741.76万吨,前15家企业粗钢产量合计减产820.33万吨。假定前15家钢铁企业粗钢产量保持2011年水平,则调整后的2012年前5家、前10家、前15家粗钢集中度指标会分别较调整前提高0.62个百分点、1.04个百分点、1.15个百分点。部分大型钢铁企业的减产使2012年前5家、前10家、前15家粗钢集中度指标较2011年分别下降了2.17个百分点、3.26个百分点、3.76个百分点。

  影响2013年钢铁产业粗钢集中度指标下降主要因素是部分大型钢铁企业前几年所进行的企业重组没有实质性推进,最终由于“联而不合”的集团成员退出导致2013年相关会员企业统计口径的缩小。如果2013年河北钢铁集团、鞍钢集团未发生集团成员企业退出事件,则据此调整后的2013年前5家、前10家、前15家粗钢集中度指标会分别较调整前提高5.55个百分点、5.31个百分点、4.5个百分点。鉴于前15家钢铁企业2013年普遍增产,假定前15家钢铁企业粗钢产量保持2012年水平(没有增产),则调整后的2013年前5家、前10家、前15家粗钢集中度指标会分别较调整前下降1.96个百分点、2.61个百分点、2.9个百分点。由于增产因素对粗钢集中度指标影响弱于企业退出因素,导致2013年粗钢集中度指标下降,即河北钢铁集团、鞍钢集团统计口径的缩小使2013年前5家、前10家、前15家粗钢集中度指标较2012年分别下降了6.15个百分点、6.53个百分点、5.9个百分点。

  3.第三阶段粗钢集中度指标与价格走势等因素的关联性分析

  2017年钢材价格走势整体优于第二阶段,而且去产能、彻底清除地条钢的巨大效果在2017年得到了充分体现,如“地条钢”企业的退出意味着市场中缺少了不遵守市场规则的“恶性竞争者”,使市场竞争回归良性,消除了“劣币驱逐良币”的不良现象。去产能、彻底清除地条钢亦使钢材市场中供需均衡定价体系得以恢复,钢材价格理性回归,钢材价格反映市场供需、调节供需的功能得到较好修复。同时清除地条钢必然使市场真实供应出现一定的“缺口”,规范钢铁企业的粗钢增产很好弥补了这部分缺口,并使整个钢铁行业的产能利用率基本恢复到合理区间,即2017年多数钢铁企业的增产背景与第一阶段的增产背景有着本质的区别。受益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钢铁行业销售利润率大幅上升至5.07%。在这样的背景下,优势钢铁企业不仅增产意愿增强,而且兼并重组的意愿亦有所增强,如中信泰富重组青钢,沙钢集团重组大连特钢。在企业增产及重组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下,2017年粗钢集中度指标的提升成为必然。

  经测算,影响2017年前5家粗钢表观性集中度指标提高的首要因素是宝武集团的产量合并统计,亦可理解为宝钢、武钢进行企业重组对粗钢集团度的贡献,重组对前5家粗钢表观性集中度指标的贡献额度较粗钢增产高出1.64个百分点;2017年前10家粗钢表观性集中度指标提高的首要因素是增产,其次是重组因素,增产因素的贡献额度较重组因素高出0.43个百分点;2017年前15家粗钢表观性集中度指标提高的首要因素是增产,其次是重组因素,增产因素的贡献额度较重组因素高出1.55个百分点。

  通过对近11年三个阶段的粗钢集中度指标变化特点及部分影响因素的分析,可以进一步明确:当整个钢铁市场供需关系良好,钢材价格指数保持100以上且处于上升态势,同时钢铁行业销售利润率保持在2.6%以上,此时钢铁企业增产及企业规模扩张的动力较足,粗钢集中度指标通常会出现年度环比上升的态势。因此,提高钢铁行业粗钢集中度指标就需要关注以下个三方面:一是钢铁市场必须保持供需的基本平衡,在未来钢材需求总量保持适度稳定的背景下,钢铁行业则需要大力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保持钢材供应总量的稳定和钢材供应质量的提升;二是在保持供需基本平衡的前提下通过持续优化钢铁产品的品种结构、钢铁产能的区域布局、钢材售后服务链条等方式保持钢材价格的稳中有升,钢材价格指数的月度均值最好在110-120之间波动,这样有助于使钢铁行业销售利润率保持在3%左右甚至是更高水平;三是激发优势企业扩大产能与产量的积极性,鼓励优势企业以资本为纽带通过控制更多存量产能来实现产量的增长及市场份额的增长,即在给优势企业提供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的同时提供必要的兼并重组激励措施。保证上述三点,才可能更好地促进粗钢集中度指标的持续提升,同时有助于钢铁行业走上一条高质量的发展道路。


长按识别二维码

华邦建设(www.hb2003.com)分享

   返回顶部

版权所有